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李劲堃解读《群峰晴雪图》:宋代画学启迪后世

[复制链接]
李敏xx 发表于 2022-10-6 18: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站文档手机双击全屏观看效果最好!如需充值或代为下载服务,请联系微信lovefeige007
iNJ7TK674nKTPN7t.jpg

文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文艺
图、视频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勃 贺全胜 文艺 甘卓然
日前,广东省博物馆《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迎来了一批特别的观众——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李劲堃在展厅现场,为 30 余名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学生进行现场授课。
在多张重磅展品前,李劲堃与一众正处于临摹宋画阶段的本科二年级学生,分享了自己多年观看与创作的心得体会。

y8LoRLSKN438b3L3.jpg

北宋 佚名 《群峰晴雪图》 广东省博物馆藏
" 博物馆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让我们面对古画原作,把展览讲授作为课堂的重要补充,教学相长的生动现场。" 刚卸任广美院长的李劲堃不再是 " 李院长 ",但依然是 " 李老师 "。作为当代山水画名家,他的创作离不开宋代山水画艺术的滋养。
在研究生阶段,李劲堃师从陈金章、梁世雄等岭南名家,专攻唐宋山水研究。这次,他以在展的《群峰晴雪图》为索引,从创作者、研究者、教学者的视角,为我们解读了宋代的山水画艺术。

zV32b0bf8f847KcS.jpg

李劲堃
把握自然,抒写 " 胸中山水 "
此次展出的广东省博物馆重要藏品《群峰晴雪图》,被认为是北宋山水画精品,描绘了一派雪后晴好之景。画面层峦叠障、布置茂密,大胆摆脱自然景象的拘囿。
作品采用烘染、留白手法表现白雪皑皑的山间之景,全景式的构图增强画面气势,墨色擦染烘托山体雄浑与庄重,山间蟹爪枯树散布,茅亭楼阁半隐,迭迭山泉涌现。

YL81XLDkdEQt9JRe.jpg

《群峰晴雪图》局部
在李劲堃看来,该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北宋山水画大家范宽式的创作风格,此图以北宋全景式、巨碑式构图为鲜明特征,描画博大雄浑的壮阔景色。
" 宋代山水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宋代绘画的观看、表达方式对后世影响同样深远。" 李劲堃强调,在宋代之前的山水画更多表现艺术家对自然的崇敬之意,而至宋代,艺术家越来越多地努力把握自然、阐释自然。

pd1D18O5zzCc432q.jpg

《群峰晴雪图》局部
华夏民族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李劲堃认为,正是在宋代开始,中国山水画艺术从描绘 " 眼前山水 " 到抒写 " 胸中山水 "。山水画由此成为承载哲学、文思的艺术载体。
" 中国绘画所讲‘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观’的美学和观看方式,实际上和唐诗宋词、唐传奇、宋画本、元曲等等传统艺术有着一脉相承的美学观念,这种美学体系直接影响了近千年的东方美学构成。"
亲眼亲力,敢于提出问题
据介绍,《群峰晴雪图》是广东省博物馆藏绘画中年代最早者,曾为广东省原省委书记吴南生收藏。然而此画落款残缺,学界、坊间有不同判断,还曾被判定为元代或明代无名氏的作品。
后来此画被送去上海装裱时,在画中一树缝处发现了 " 熙宁辛 " 三个残字,体现了宋人署款风格——比较简单,大多只写作者姓名,也有的会加上图名等,一般是用很小的字写在树缝、山石或其他较为隐蔽的地方。
著名书画鉴定家谢稚柳品鉴之后,认定《群峰晴雪图》为宋代熙宁年间 " 辛亥年 "(即公元 1071 年)的作品。他再通过笔墨技巧与风格,判定其画风完全具备北宋时代风格,为宋画珍品,并在画面上方题跋印鉴。

uNppNnbh77ZG4y54.jpg

谢稚柳先生题跋
此结论也获得了其他鉴定小组成员的认可。由于宋人绘画传世极少,吴老对该画极为珍视,将之喻为 " 女儿 "。1994 年,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群峰晴雪图》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
李劲堃认为,辨识无题款作品年代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其艺术语言:" 这件作品多用‘长皴’,而早期宋人山水则以‘短皴’居多。" 在他看来,该画所体现的皴法、描绘树木的方式,均与常见宋人样式有所不同,很有趣。
" 我在观看这件作品的过程中,自己也增长不同见识。对照权威结论,结合自己的观察感受,从横向的比较发现差异,这样才能增长学识。这也是在博物馆里看原作的好处。"
李劲堃借此告诫学生:" 我们学习前人以及传统知识,更要亲眼亲力,穷究理据,并从中得到启发。"

wDvuWLP2xbl4LWHD.jpg

《群峰晴雪图》局部
取法乎上,弘扬岭南画学
曾有一次临摹给李劲堃带来巨大转折与领悟。在陈金章、梁世雄两位老师的提议下,就读于研究生二年级的李劲堃对北宋山水大家范宽《溪山行旅图》进行研习。
初见摹本,李劲堃立刻被扑面而来的磅礴气势所折服。临完第一稿后,他发现自己 " 只得其形而未得其意 "。在带着问题观看作品每一个局部后,李劲堃感悟到前人如何 " 形 "" 意 " 融合,通过笔法推进意境。自此,《溪山行旅图》启迪了他对山水画创作的理解,也成为其解读山水画的钥匙。
李劲堃介绍,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高剑父一度主张吸取宋元绘画。" 清末民初的山水画‘尽精微’,但是画面柔弱。岭南画派的艺术家认为,宋代绘画大笔、有力,可以一洗画坛纤弱之风,故效法之。"
但与高剑父倾向于吸取南宋的马远、夏圭相比,李劲堃更倾心于北宋绘画。" 我在学习传统技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效法对象定格在‘北宋的沉雄、博大’上。"

mKl6DFDQ2FuUz0te.jpg

现场为学生授课
在对荆浩、范宽、董源、黄公望等宋元名家画作一遍遍观察中,李劲堃发现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注重一些 " 基本元素 ",比如矾头皴法,它们就像汉字一样,每个字都有专属意思。这些基本元素组合起来就能千变万化,可成山,也可成水。
由此,李劲堃以自我理解的宋代技法塑形,实现 " 取法乎上,得之其中 "。故他在后期的艺术实践中," 以传统的笔墨技巧表现新的创作意念 " 为技法指点和创作母题,创新性地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系列作品《幻象》《唐宋风月》《千年结》等,都表现出他从传统中汲取养分的新内涵和新的审美特征。
李劲堃强调,无论宋元还是明清,每个时代的艺术与艺术家都在求变。" 当下,创作、传播的手段如此丰富,求变更应该成为每位创作者不能忽视的方法论。"
(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
统筹 | 陈桥生 邓 琼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责编 | 邓 琼
【声明】本站官方已审核发布资料均系官方通过公开、合法、收费渠道获得,网友自行发布资料平台只提供审核职责,资料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如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2411977441@qq.com),如对资料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个人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