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窄版
用户名
Email
安全手机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首页
Portal
忘情谷
BBS
洞见天下
微信群
报告厅
千百度
新青年
商学院
藏经阁
雄企汇
数据库
会员中心
帮助中心
网站工具箱
快捷发帖
深度行研
图表数据
搜索
搜索
热搜:
皮书
能源
环保
GPT
大模型
电子
大数据
互联网
教育
金融
地产
制造
钢铁
工程
保险
服务
公用事业
建筑
科技
健康
医疗
机械
半导体
碳
报告
商业计划书
智库
咨询
研究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file
雄启汇|雄启识慧云上智库:您身边的行业研究顾问
»
忘情谷
›
休闲娱乐
›
琴棋书画
›
林蓝解读李衎《纡竹图》:融合文人画哲学与写实技巧,别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林蓝解读李衎《纡竹图》:融合文人画哲学与写实技巧,别开生面 ...
[复制链接]
江象容
发表于 2022-9-28 17: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本站文档手机双击全屏观看效果最好!如需充值或代为下载服务,请联系微信lovefeige007
文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邓琼
图、视频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贺全胜 周欣怡
李衎与赵孟頫、高克恭并称为 " 元初画竹三大家 ",但传世作品仅十数幅。
正在广东省博物馆《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上展出的李衎《纡竹图》(现藏于广州艺术博物院),是文人竹画题材中少有的精美杰作。
元 李衎《纡竹图》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竹画起源于唐,发轫于五代,形成独立画科于宋,兴盛于元,滥觞于明清。宋元画竹风气尤甚,而李衎是其中为数不多遍访竹乡、且能撰谱传世的人。
李衎(1245-1320 年)曾官至吏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土,封蓟国公,谥文简。这幅《纡竹图》亦是清代粤籍大藏家吴荣光的旧藏,吴荣光在《辛丑销夏记》里对此画有详尽的著录。
林蓝
本周,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林蓝从当代花鸟画创作者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了《纡竹图》。
其周密不苟
更接近宋代画风
在林蓝看来,《纡竹图》是一幅非常写实的工笔佳作:竹子以双钩法画出,勾笔圆劲细韧,清新洒脱,竹叶敷以汁绿、石绿,部分叶片点缀石青、淡赭石,构成丰富错落的层次,充分表现纡竹凝霜覆雪、劲健峭拔的姿态。
" 这件作品绘于宋人常用绢本,也采取了宋画常见的全景式构图,其周密不苟的风格,更接近于我们理解的宋代花鸟画风格。" 林蓝认为,元代绘画重视笔墨,每一笔都有 " 自我 ",而李衎注重写生,更多是宋代之风。
李衎一生热衷于画竹,但他并非一味追求笔墨的趣味,而是行迹万余里,遍访竹乡,认真观察、细致表现竹子的生长规律和形态特征。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在 " 逸笔草草 " 文人画大盛的元代画坛难能可贵。
他更总结平生画竹经验,著有《竹谱详录》一书,对不同地区各类竹子的形色情状记述详尽,对各种画法也一一论述,为后来学习画竹者提供津梁。
林蓝认为,《纡竹图》应是有具体对象并凭记忆绘成的,其一大艺术特点在于写实。
林蓝的小姨、同为花鸟画家的苏小华,也曾从创作者的角度反复研读《纡竹图》,并撰文道:" 画面只有一株弯弯曲曲的竹子与一段长长的题款,此外并无他物,示人一种具体而不是靠临本的出手,同时也可感受到写实艺术强大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千年之后
最高境界是让人动心
在《纡竹图》右上首,有李衎自题的 " 纡竹图第一 " 一行行书。林蓝则特别提到,《纡竹图》左上部还有李衎作此画十三年之后自题的大段题跋,讲述了一段经历:
游经东嘉(现浙江温州)时,他见农人为保护蔬果而将幼竹扭曲为竹篱,后弃之不顾,作者怜惜纡竹,便命随从 " 释其缚而扶植之 "。后来他再次经过此地,见竹子长势很好,有感于其 " 霜筠雪色、劲节虚心 ",才创作了此图。
元 李衎《纡竹图》题款
" 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有大丈夫之操;富贵不骄,阸穷不悯,有古君子之风…… " 在上述跋语中,晚年李衎还有感而发,将其推崇的道德道义与这一株虽被扭曲、仍生气勃勃的竹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林蓝说道:" 艺术作品是一个艺术家真实思想的反映。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法理、法度的重视,也能看到他在仕途上的某种经历与心境。"
中国花鸟画在两宋时期的充分发展与成熟,为元人深入理解绘画的哲学审美意趣提供深厚底蕴,从而往 " 尚意 " 的方向进一步探索。
" 画竹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题材。中国传统艺术不光是技术的表现,更是通过艺术诉说自己的情绪和志向。" 林蓝说,李衎将竹视为 " 全德君子 ",其《纡竹图》将文人画的道德哲学、文学情思、写实技巧完美结合在一起,别开生面。
" 艺术第一层是功力,说的是技术;然后就是格调。技术可能各有千秋,但格调还是有高低的。" 林蓝认为,以《纡竹图》为代表的中国花鸟画,更注重将作者的心境、志向和精神赋予绘画对象," 对于千年之后的观者而言,艺术家的精神深度和高度才是作品最重要的地方,艺术的最高境界始终是让人动心。"
从传统绘画中
可见
民族
文化最美的一面
"《纡竹图》一直都是我想要学习的。" 林蓝对宋代绘画的认识开始于在美院国画系求学期间,那个阶段学习国画的基础就从宋画开始。
至今,她还记得自己在大学二年级临摹的宋人花鸟:" 那张画尺幅很小,我们还以为是经过缩小的,但实际上它就只有 20 公分见方,但每一笔都那么周密不苟。" 尤其是宋人绘画通过 " 造景 " 实现 " 造境 ",让她印象深刻。
在研究生阶段,林蓝专攻工艺美术,受益于袁运甫、杜大恺等先生。她告诉记者,由袁、杜等先生创作的新中国壁画史上的代表作——首都机场壁画《巴山蜀水》,在艺术上就深受宋代山水画艺术影响:" 在求学经历与前辈导师的多重影响下,我在审美倾向、创作技术与表现形式上,都受到宋代绘画的影响。"
近年来,从央视春晚到小说网剧,宋代艺术与审美渐成风尚。" 当物质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怎样去追求更有品质的精神生活,传统艺术家给我们留下了直接的范例。" 在林蓝看来,今人可以通过传统绘画,看到民族文化中最美的一面。" 看到中华文化中最好的东西,比如宋代名作等,会让我们真正认同作为中国人的身份。"
元 李衎《纡竹图》(局部)
作为当代花鸟画名家,林蓝强调:" 无论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个地域,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命脉。" 李衎的笔法、立意,远师 " 湖州竹派 " 代表人物文同,但其画面则独具一格。
在研究者看来,最重要的是他对文同画竹时心手相应、" 身与竹化 " 的深刻领悟与亲身实践,这远远超越了对笔墨技法本身的模仿。如同李衎在《竹谱详录》中这样告诫后学:" 纵失于拘,久之犹可达于规矩绳墨之外。若遽放佚,则恐不复可入于规矩绳墨,而无所成矣。"
(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
统筹 | 陈桥生 邓 琼
来源 | 羊城晚报 · 羊城派
责编 | 邓 琼
校对 | 李红雨
林蓝
,
解读
,
李衎
,
融合
,
合文
【声明】本站官方已审核发布资料均系官方通过公开、合法、收费渠道获得,网友自行发布资料平台只提供审核职责,资料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如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2411977441@qq.com),如对资料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个人联系。
相关帖子
•
名家说名作②| 吴泰解读粤籍大藏家吴荣光的“宝贝”和“朋友圈” ...
•
古琴名曲融合《斗破苍穹》动漫音乐:向年轻人传播传统文化 ...
•
李劲堃解读《群峰晴雪图》:宋代画学启迪后世
•
创业板系列解读④当创业板ETF遇到期权,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
彭玉平解读《荔子碑》:唐宋八大家集其三,成就“三绝碑” ...
•
刚刚,国家疾控局解读优化防控措施!国家卫健委:二十条优化措施不是放松防 ...
•
朱万章解读赵孟頫行书《陋室铭》:一代宗师早年的珍贵探索 ...
•
专家解读XBB会不会导致二次感染
•
网友撮合文文汪小菲,张兰依旧不满:乱点鸳鸯谱,兔子不吃窝边草 ...
•
来普陀,探访融合“宝藏”美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图表数据
免费专区
深度行研
热点追踪
宏观研究
测试板块
办公文库
Copyright © 2008-2023
雄启汇|雄启识慧云上智库:您身边的行业研究顾问
(https://www.cnxiongqi.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风格购买及设计联系:13450110120 15813025137 QQ:21400445 8821775
Powered by
Discuz!
X3.5 技术支持:
克米设计
|
黑ICP备2023000012号-1
|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