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电影大师戈达尔,逝世
北京时间9月13日,据法国媒体消息,91岁的著名电影导演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去世。南都记者获悉,戈达尔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旗手和奠基者,在全世界深具影响力,曾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等。他的离世在中国也引起了电影从业者及广大影迷的怀念。
这位被法国总统马克龙称为“国宝”的导演,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奠基者之一。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20世纪世界电影史上规模最广、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电影运动。它是继上个世纪20年代先锋派、40年代末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之后,世界电影史的第三次电影创新运动。
1930年12月,戈达尔出生在法国巴黎。戈达尔的双亲是法国兼瑞士籍,曾在瑞士的尼翁接受教育,之后在法国念高中,继而入读索邦大学。从大学时代开始,他就痴迷电影,并以巴赞主编的《电影手册》为阵地,与同样年轻的特吕弗、侯麦、克劳德·夏布洛尔、雅克·里维特等人撰写了大量影评,抨击当时的著名导演和在他们看来陈旧的电影范式,发出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先声。
此后,他放下笔,自己拿起了摄像机,于1960年执导了第一部个人电影长片《精疲力尽》。这部影片没有脚本,全程使用外景和自然光,剪辑时采用了不连贯的“跳切”,种种做法都打破了美国好莱坞式的电影工业生产规程,创造了新的电影美学。影片同时还表达了一种关于存在的思考,让他一举获得第1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也将法国电影新浪潮推向了高峰。前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亨利·郎格罗瓦,曾经直接将当代电影分为“戈达尔前”与“戈达尔后”。中国著名导演章家瑞回忆起这部作品时也说:“这样的拍摄方式我从来没见过……它的跳切剪辑打破了传统的叙述方式,对我早年创作的影响很大。”
此后,戈达尔又创作了《法外之徒》《狂人皮埃罗》等数部世界影坛经典,还受到来自中国的影响,为上世纪60年代的巴黎留下了《中国姑娘》这部特殊的作品。1983年,他的新作《芳名卡门》再次挑战观众的观影习惯,获得第4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此时的戈达尔,已经跳出了当年“新浪潮电影”的范畴。
电影《精疲力尽》 À bout de souffle (1960)
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标志性人物,戈达尔的电影通常被视为对好莱坞电影拍摄手法和叙事风格的挑战与抗衡。他把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对电影发展史的观点注入其中,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经常发现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子。
戈达尔曾发出这样的宣言:“我在试图改变世界。”从首部惊世之作《精疲力尽》到寓意深长的《轻蔑》,直到引起多方争议的《向玛丽致敬》和后现代版《电影史》,戈达尔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始终不渝地推动着电影的革命,以电影和录像各个方面的不断大胆创新动摇着传统准则——也包括他早期在《电影手册》发表的宣言性的电影批评文章和众多访谈。
可以说,戈达尔之后,电影被永久地改变了。他的影片从不会让人无动于衷,无论在影评界还是普通观众之中,他的顶礼膜拜者与极尽讥讽者总是旗鼓相当。
戈达尔,拍摄于1964年。来源:纽约时报
在世界范围内,戈达尔都深具影响力。意大利著名导演、执导《末代皇帝》获奥斯卡多项大奖的贝托鲁奇曾表示:“戈达尔对电影的思考,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中国导演王家卫写在《阿飞正传》中的“无脚鸟”,取自戈达尔《法外之徒》的台词。日本音乐家坂本龙一曾创作多首作品致敬戈达尔,自认是个“地地道道的戈达尔迷”。2010年,戈达尔被授予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但并未现身。最后主持人说:“谢谢你戈达尔,无论你在何方。”
戈达尔是影迷口中的“活化石”,直到耄耋之年仍有新作。2018年,他携新片《影像之书》入围了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最终获得了专门设置的一座“特别金棕榈”奖杯。当年的官方海报直接用了《狂人皮埃罗》的经典镜头作为主要设计元素,以示对这位作者的欢迎。但《影像之书》却是一部十分晦涩难懂的影片,或许此时的戈达尔已经把电影观众“抛诸脑后”。
2020年,90岁的戈达尔曾出人意料地开启了一场网络直播,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影迷,用不同语言与他交流。当被问到是否还会继续拍片时,戈达尔毫不犹豫地说:“当然。”
在戈达尔之前,特吕弗、克劳德·夏布洛尔、侯麦、雅克·里维特等他当年的“盟友”都已在人生舞台谢幕。因此,戈达尔的去世让不少中国的电影人和影迷感慨,法国电影的新浪潮终于结束了。
南方都市报(nddaily)、N视频报道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朱蓉婷
视频:刘卫华 姚天明 董梓浩 实习生 郭瑞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