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中秋节的主角是谁,多半有人说是那个齁甜又热量爆炸的月饼。
这块圆圆的饼子,相传起源于元明时期,而人间对它的评价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有不爱吃月饼的人提出了灵魂质疑:在有月饼之前,古人过中秋都吃啥??? 能恢复他们的传统吗?
其实,现代月饼和传统月饼,可能根本不是一回事儿。月饼的起源说来话长,但可以确定的是,古时候的中秋节,其实是瓜瓜果果们的主场。
在古代,八月十五有一个很重要的活动,叫 " 祭月 ",明代《帝京景物略》里记载," 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
简单来说,就是祭上一堆圆滚滚的果子,还要 " 花式 " 切瓜、分瓜。

其实,在月饼出现以前,时令水果一直是中秋的主角,能够被摆上餐桌和祭台的瓜果,个个可都不简单 ↓

宋朝的时候,清河郡王张俊请皇帝吃饭,摆出了一道 " 绣花高饤八果垒 ",其中就有橙子和香圆(即香橼)。


长得就很吉祥的石榴与葡萄,是古画里的常客。

果实圆润、抱团而生,寓意 " 多子多福 ",但它们的籽也很是让食客们头大。葡萄倒还好,如果不喜欢吐籽、吐皮,大可以选择无籽葡萄,一饱口福。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我们吃石榴,吃的是它的种皮,要是把籽(种子)给搞没了,那就连种皮都没得吃了。想体验一下吃石榴不吐籽的话,这个秋天,试试软籽石榴吧!(把籽吞了也没关系,不会从肚子里长出石榴树的。)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苹果的身影,总是无处不在。

除了 " 平安果 "," 寿桃 " 也是很常见的吉利果,给上了年纪的人祝寿,桃子再合适不过了。


无论古今,提点水果、摆点水果,向来是中国人社交礼仪里,必不可少的部分,尤其是在中秋节,摆上一个丰富的果盘,既能大饱口福,又有着美好的寓意。如今的许多家庭,依旧保留着用果盘装点中秋的习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