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窄版
用户名
Email
安全手机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首页
Portal
知识库
忘情谷
BBS
洞见天下
微信群
报告厅
千百度
新青年
商学院
藏经阁
雄企汇
数据库
会员中心
帮助中心
网站工具箱
快捷发帖
深度行研
图表数据
搜索
搜索
热搜:
皮书
能源
环保
GPT
大模型
电子
大数据
互联网
教育
金融
地产
制造
钢铁
工程
保险
服务
公用事业
建筑
科技
健康
医疗
机械
半导体
碳
报告
商业计划书
智库
咨询
研究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file
雄启汇|雄启识慧云上智库:您身边的行业研究顾问
»
忘情谷
›
休闲娱乐
›
国学经典
›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清代诗歌及文艺(诗词)理论中的灵隐寺 ...
[复制链接]
zmingtim
发表于 2023-3-10 06: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本站文档手机双击全屏观看效果最好!如需充值或代为下载服务,请联系微信lovefeige007
2023 年 2 月 25 日 佛学研究网
虽然中国的古体诗词在唐宋时代达到 " 顶峰 " 之后便开始了平缓的发展,但到了清代却又出现了一些 " 复兴 " 的迹象。由于清代的诗人善于借鉴前代,取长补短,从而出现了流派众多、风格多样的景象,其成就则明显超过了元明两朝。总的来说,清代诗歌不满于元诗的绮弱和明诗的浅窄之毛病和弊端,继承和兼学了唐宋诗词的传统和长处,并不断追求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状况。
就清代的佛教而言,虽然仍在继续着 " 衰微 " 的势头,但亦如前述,也出现了一些 " 起伏性 " 的变化。而此时的灵隐寺,则在经历了前几次 " 高潮 " 和 " 低谷 " 的动荡之后,在具德和尚等法师的努力下,历经千辛万苦,又一次将已然是 " 苔寮藓壁 " 的灵隐寺,建成了具有 " 七殿 "、" 十二堂 "、" 四阁 "、" 三楼 "、" 三轩 " 等殿堂的宏盛的伽蓝精舍。故而《灵隐寺志》曰 " 自建造以来未见若斯盛者也!"
而对于清代的诗歌作者而言,同样亦在继承着先辈们与佛教僧侣交往甚密的传统,由此也留下了一些关涉灵隐寺的诗词。如清初之诗人历鄂的《灵隐寺月夜》便是其中的代表。诗曰: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历鄂(1692 — 1752),字太鸿、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杭州)人,为清代著名的诗人、学者。同时,历鄂在词方面造诣极高,是浙西词派的中坚人物。作为诗人,历鄂亦长于写诗,尤其是五言诗,上述《灵隐寺月夜》便是其五言诗中的杰作。在这里,作者以灵隐寺的月夜景色为主,通过以景托情,以景抒情,情景交融,突出了山中佛寺的空幽冷寂,进而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处境难耐的心境。
中国古代诗歌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出现了不同风格和持不同理论的流派和组织,从而也催生了各个时代之诗人对于诗歌进行总结和归纳的理论——诗论。且不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理论家刘勰、钟嵘、严羽等,清代亦出现了许多负有盛名的诗歌理论家,袁枚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袁枚(1716 — 1797),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曾在溧水、泗阳、江宁等地做过地方小官。33 岁时便辞官,卜居于江宁小仓山之 " 随园 ",并以诗文而名于世,世称 " 随园先生 "。在袁枚之前,清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为王士祯(渔洋),其以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所提倡之 " 水中月,镜中花,羚羊挂角,香象渡河 " 之理论为根据,在诗论中提出了 " 神韵 " 之说。而和袁枚同时代之著名诗人沈德潜(归愚),则特别提出 " 温柔敦厚 " 和 " 格调 " 的主张,重比兴,同时亦关照到诗歌的格律。
对于他们的诗论,袁枚则不以为然。但他不是一味的反对,而是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理论体系当中,认为 " 神韵 " 不过是诗中的一格,作诗不必每首都要如此,但不可不知道这种境界。而对于所谓 " 温柔敦厚 " 之 " 格调 " 说,则是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对此,袁枚提出了自己的诗论—— " 性灵说 ",他论诗的基本点便是 " 性灵 "。所谓 " 性灵 ",就是要自然地、风趣地反映诗人一时的感受,不必讲境界的大小、格调的高下,若能够做到这一点,便同样都是好诗。因而,他论诗虽重天分,却不废工力;虽尚自然,却不废雕饰。或许是早早地退出仕途的缘故,在他的诗论中亦涉及到佛教及其诗作的内容,而且由于他就是杭州本地人,所以他对灵隐寺应该是十分熟悉的。所以在他论诗时,亦有与灵隐寺有关的事例和内容,如他举例论道:
李谨墀游灵隐寺,云林大师出示右军感怀札,纸墨残缺,如裂春冰。又出山谷、襄阳二札。李题云:" 玉印何时勒,贞观十五年。不多完笔墨,一半补云烟。稀世无人信,名山有佛怜。我来长跪读,深幸见残笺。" 观梅云:" 步步梅花里,迟迟过石梁。两山清涧合,一路白云香。偶约探春侣,同登选佛场。羡他修得到,愧我半生忙。" 又:" 顾我忽无影,前峰落照微。" 十字亦超。
在这里,通过举出描写游览灵隐寺及其相关人物之诗歌的事例,具体阐述了他的作诗主张。
(摘自《诗声词韵里的灵隐寺——以历代关涉灵隐寺的诗词为中心》,原文载于《狮子吼》第二十二期。)
*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声明】本站官方已审核发布资料均系官方通过公开、合法、收费渠道获得,网友自行发布资料平台只提供审核职责,资料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如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2411977441@qq.com),如对资料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个人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 © 2008-2023
雄启汇|雄启识慧云上智库:您身边的行业研究顾问
(https://www.cnxiongqi.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风格购买及设计联系:13450110120 15813025137 QQ:21400445 8821775
Powered by
Discuz!
X3.5 技术支持:
克米设计
|
黑ICP备2023000012号-1
|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