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90后趁午休买菜、下班帮人上门做饭,月入8千?
买菜、洗菜、切菜、炒菜……
炒锅、炖锅、煎锅、高压锅……
做饭不仅是个累人的事,
还是个技术活。
不过,现在的年轻人,
对做饭的态度真是摸不着头脑。
有的人90后表示:
“煮泡面”——心疼自己
“煮点别的”——心疼锅
真不知道是先学会做饭,
还是先把厨房炸烂”
有的90后却利用做饭
开启了浩浩荡荡的“创业之路”。
“95后”姑娘张要红
就开启了“上门做饭”的创业之路。
每逢午休,
她就去公司附近菜市场买好食材,
等着下班去顾客家做饭。
她负责做饭和招聘厨师,
她老公负责定做围裙和注册商标。
颇有当代年轻人开个小卖部也幻想上市的风采。
那么这种商业模式到底是怎么样运行的、
到底将会是昙花一现还是未来的风口的呢?
今天就带大家来看看。
# 68元2小时4菜一汤
食客多厨娘少供不应求
小厨娘张要红今年26岁
有一份十分稳定的好工作
她本身就享受烹饪
前几个月在网上看见有人上门做饭
“我看了他们的照片
觉得别人可以我也行”
于是她立马在网上发帖
开启了自己第一单生意
像张要红这样在平台发帖
是他们目前获客的主要方式
在小红书上搜索“上门做饭”
已经超过了2万篇笔记
官方还贴心的按照地域进行了分栏
可以快速的找到自己城市的“小厨娘”
全国各地似乎搞上门做饭的团队不少
涉猎到的菜系也相当广泛
有的是主打专业大厨
6人份西餐3000元
汤品主食全部高级感满满
有的专营团餐生日宴
3000元足够20人用餐
各个菜系应有尽有
湖南菜东北菜粤菜宁波菜甚至还有泰餐
但更多的还是90后独立兼职的帖子
随意点进去一篇
可以看到他们的收费标准和菜品案例、服务地域等信息
大部分4道菜在68-88元之间,
最多12个菜148元左右,
洗碗一桌加10元
雇主可以自己买菜,
也可以选择出菜钱让私厨代买。
整体北京上海等超一线城市会略贵一些,
但平均下来14元一道菜属实让人心动
毕竟……若是让我做出一桌子菜
可能赔的钱都不止这个数
# 可以变现的爱好,但并不挣钱?
26岁厨娘张要红的老公是投资人,
负责订做围裙和注册商标;
她是业务负责人,
除了掌厨也招聘更多的厨男厨女。
团队里的年轻人,
都是用业余时间上门做饭。
比如她就是趁午休时间去市场买菜,
下班后直接赶来。
一般6个菜要花费2-3个小时时间,
加上路程和买菜时间,
实际用时得4个小时,
相当于时薪22元左右,
这个价格属实不算高了。
并且随着上门做饭的厨男厨女越来越多
价格也卷了起来。
目前在二三线城市已经卷到了做2~3个菜48元;
5公里范围内免交通费,
每超出1公里收2元交通费,并免费代买食材。
入门颇早的某厨娘表示:
这样的市场价,
与三个月前私人上门做饭刚出现时相比,
已经很“卷”了。
“像我这种熟练工,基本上4道菜1个小时能搞定,
如果有炖煮型菜品至少也得1个半小时,
再加上打扫厨房卫生,
基本就要2个小时,
路上时间也要半小时到1小时不等。”
压低到这个价格,就只能走量,
只会把自己变回打工人。
她还透露,
“即便是她这样的全职从业者,
一天最多也就接三四单。
其他兼职的私厨们,
满打满算,一周也只能接三四单,
除去基础交通费用,
收入大约有几百元。”
很明显,从收入回报和付出的时间精力来看,
这一行的性价比是很低的。
他在网上认识了一个朋友,一开始只是上门做饭,
最后发展成了顺便做保洁,一个月下来能赚8000元,
彻底失去自己的时间。
张要红的代厨团队“干饭集团”另辟蹊径,
还推出了会员充值和包月定制服务。
比如,代厨每天上门做一餐,
雇主自己买菜洗碗,
双休1800元/月、全勤2500元/月,
如果需要厨师买菜和洗碗,收费要再加700元~1000元。
团队运营,可以节省不少过往点对点联系的沟通成本,
更大程度把控口味问题,
尽量少出现一个做饭讲究鲜味的厨师,
遇上重口嗜辣的食客。
通过高效调配,最大化人力价值。
然而,从个人兼职私厨到全职代厨团队,
似乎又要回归几年前的平台运作。
但过去的种种盈利能力问题,
如今有什么不一样吗?
# 商业模式新瓶装旧酒——并不新鲜?
这种商业模式非空穴来风。
在2014年的O2O创业潮里,
上门做饭可是明星创业项目。
多个私厨上门类APP都曾获资本加持。
2014年好厨师APP便拿到了A轮500万美元的融资,
在平台上入驻的厨师带着工具箱上门做饭,
但2016年之后,关于“好厨师”便只剩下“劳动合同纠纷”的讨论。
由此可见,这种商业模式有着巨大的问题。
一便是口味:
不同的人口味不同,
私厨高度依赖厨师的烹饪技术,
以及对顾客口味的匹配度把控。
这些东西不像保洁、保姆等工作,
很难流程化生产,可控性不高。
二是人力成本高,
厨师太少或者兼职,难以满足客户需求;
全职厨师如果太多,需要足够多且稳定订单量,
容易陷入价格内卷。
三是需求量不足,
在二三线城市上门做饭仍然属于偶然性需求,
经常发生在家宴或朋友聚会等特殊场景下。
而稳定的日常需求,
更集中在北上广深这样的超一线。
四是客户分散、交通复杂等成本问题,
在这些超一线城市,代厨的人力成本会急剧攀升,
价格却只能定位在较为低廉的区间。
最后便是疫情因素,
疫情一来,各种需入户的服务经常全面停止,
靠此为主业显然不稳定因素过高。
并且在外卖平台却在资本助推下,
通过价格补贴战,迅速抢占年轻人市场,
几乎覆盖了家庭、办公、聚餐等所有场景、
各种各样的需求。
逐渐的各种代厨平台难以为继,
纷纷退出了互联网的舞台。
但此次这种“宅经济”所催生出的
上门做饭业务有着明显的变化。
最不同以往的是——在大众传统认知里,
上门做饭的,要么是专职厨师,
要么是传统家政服务从业者做饭阿姨等;
但现在上门做饭的“私厨”,
几乎是清一色兼职的90后。
需求端——是没时间没技能、
却对健康饮食有越来越强烈的餐饮需求的年轻人;
供应端——是大量需要灵活就业、
有兼职需求的90后斜杠青年。
目前第一批从业者们的经历都还算顺利,
但随着行业走红,加入的人越来越多,
其中的隐患和风险,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比如食品卫生和安全,
是否准备健康证、体检报告,
甚至因为做饭更多的是女性,
需要更健全的保护机制。
但刚入门的从业者们,更多的只在想把兴趣和赚钱结合起来,
怎么能最大化赚到钱、怎样保护劳资权益,
行业内还并没有领头羊出现。
大家想吃得更好、更方便、更健康、
吃得更有性价比的需求始终存在,
且一直在变化中,需要市场来满足。
“上门做饭”是风口还是短暂复苏,让子弹再飞一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