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东京奥运冠军杨倩发了个博客,里面是吃吃喝喝的逛街景象,也有与朋友相聚的欢乐场面。

没想到这条不温不火的内容,两天后被一名微博博主盯上。
他评价:
" 奥运冠军杨倩晒照,精心打扮,颜值美出新高度,怪不得落选射击世锦赛。回看自从杨倩拿到冠军后的所作所为,代言,参加节目,急于把名气变现。如今这已经开始混时尚圈!
无论任何体育项目,就像平时锻炼身体一样,不进则退。尤其一个专业运动员,精心于生活,痴迷于商业,状态退坡是自然的现象。
这个状态再维持一年,2024 年巴黎奥运会恐怕要提前出局。"

实际上," 怪不得落选 "" 状态退坡 "" 恐怕要提前出局 " 等词组都在说明,博主根本就是在批评杨倩不务正业。
没多久后,微博收获了 1.5 万条评论和 1.7 万条转发,远远超过杨倩图片博客的热度。

喝奶茶、和朋友逛街、玩密室。
这不就是普通大学生的假期生活吗?
她社交媒体上与之类似的内容还有很多。
去游乐场玩:



从中都流露出了暖暖的少女心。

除了平时训练,还在清华大学读书。

然而除了上面那位博主以外,她社交媒体评论区就是有一大堆人无法接受这一点。
比如一年前,杨倩发了一条潮流打扮的视频,评论区不堪入目,竟劝她改变 " 不良作风 "。


一些网友总喜欢把人往神坛上架,觉得运动员就是没有七情六欲的神仙,啥都不用做,就只需要训练。
因为训练才能出成绩,一旦娱乐,成绩铁定下降,到时候怎么对得起大众。
怎么对得起一本正经敲着键盘的网友呢?
看似网友眼里容不进沙子,其实不过是在制造 " 为了你好 " 的道德绑架罢了。
孰不知,运动员在训练之外,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享受、隐私、情感。
他们只是擅长运动而已,又不是出家当和尚尼姑了,更别说现在和尚尼姑还要有娱乐生活呢:

还是请对我们的运动员多些理解和自信。
02
可怕的是,人才需要像苦行僧一样生活的观点,并不局限于运动员领域。
早有人把它推广到科学家、劳模岗位上。
比如科学家就应该吃馒头、就咸菜、喝白开水,骑破自行车,穿二十年没换的棉大衣,老婆孩子吃糠咽菜,微薄的收入还要补贴实验室。

袁隆平老先生贡献够大吧,说他国士无双都不为过。
然而 2018 年 10 月,袁隆平买了部华为 P20,却被恶毒诅咒。



一个国家的顶尖人才但凡和所谓的 " 奢侈品 " 沾一点,哪怕是看一眼都会被骂。

更令人担忧的是,科学家的天职是清贫的论调,并非只在民间产生,或许也被招聘单位暗暗助力着。
2018 年,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援引中青报的报道:
" 中国天眼 " 难觅才俊,10 万元年薪难觅驻地科研人才。
网友追问,年薪是不是少写了一个零。
蓝鲸财经回复:" 没少。" 并加了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符号。

它们要求科学家把 " 甘于奉献、保持清贫 " 写进基因里,美其名曰,摆正自己的位置,只做事少要求。
这同样是故技重施,把科学家往神坛上架,认为科技工作必须坚持没有七情六欲,什么都不能做,就只需要搞科技、练技术。
年轻一代自然用实际行动反对这样的逻辑,倘若不反对,情况可能更糟糕。
蓝鲸财经后续报道这份科技工作的实际是:
" 税后到手五千多一些 "。

但是如果推崇一种技术、歌颂一个职业,一定要把 " 生活困苦 " 作为一个标配,是不是有点奇怪,甚至本末倒置了呢?
胡双钱是一名钳工,他从业起就购买钳工技能书籍研究学习,并自费去劳动局考六级钳工证 ……
几十年工作,他学有所成、技艺增进,经他手加工的数十万个飞机零件,从没出现过一个次品。

有一次,骑着 28 寸自行车赶往公司,解决单位的紧急技术难题。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特级技师、全国 " 五一 " 劳动奖章获得者、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 ……
按照纪录片的励志套路,他的确在物质上有所收获,从三十平米的老房子,搬到了七十平米的新家。
当然这一次,胡双钱依旧没有麻烦人,他是贷款买房的。
这件事在央视的笔下显得非常冷峻:
老胡一家从住了十几年的三十平米老房子搬了出来,贷款买了这套位于宝山区的七十平米新家。
作为一个一线工人,老胡没有给家里挣来更多的钱,却带回了一摆摞的奖状证书。

年轻人见状,不得不热议,甚至质问:
一个为社会做出如此贡献的人才,却过得那么清贫,值得效仿吗?
一个手机通用的年代,让人才骑自行车赶往公司,真的高效吗?
质问的背后是一些推想。
如果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却一生清贫,那么普通人自然不想奋斗不想上进,不想走如此艰辛的技术道路。
以致于现在一些人才引进措施下,网友们开始纠结 " 人才 " 二字的精确定义。

只不过有时候它们成功了,有时候它们铩羽而归。
03
好在越来越多人看清了现实。
越来越人开始不认同 " 人才应像苦行僧一样过日子 " 的观点。
这些情绪汇集到那条讽刺杨倩的微博下,就变成了大量反对之声。
一条" 关你屁事 "评论的点赞数和转发量都上万了。

" 奥运冠军的事你少管,有这闲工夫赶紧把村口大粪挑了。"

一是,奥运冠军的真实生活不需要别人的指责,不关任何人的事。
二是,运动员、科学家、劳模好吃好喝,生活舒坦,才有示范作用。
归结起来就是,尊重人才,犒劳人才的诉求已经非常强烈了。
巩汉林意识到这种诉求后几次建议:
对劳动模范制度进行改革,提高劳模收入,让大家看到模范是有价值的。
如退休后 100% 全额发放工资并同时享有国家养老金的涨幅额度,每年按照原工作单位当年年终奖的平均值发放年终奖;
100% 全额报销医药费,并提供诊疗、住院优先权;对住房困难的人员,予以优先提供经适房或廉租房;设立 " 全面保障劳模生活基金 ",用以解决劳模不可预见的实际困难。
只有这样,大家才会觉得,科学研究值得倾尽热血,匠人技工的岗位值得全力奔赴。
谁不想在更优渥的环境下工作呢?
更深层次地讲,只有实在的奖励和和谐的舆论才能可持续地弘扬:
读书有用,技术有用。
虽然,我们知道这个过程需要慢慢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