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侯铁成读后感2:《小米创业思考》与《布隆博格自传》

2022-9-28 21:3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7| 评论: 0

摘要: 导读这周读了4本书,重点读了《小米创业思考》,和《布隆博格自传》,这种作者自述的书,读起来很过瘾,相当于你跟作者在聊天,能够很沉浸的享受。读完有以下几点思考。1,工程师精神与工匠精神。2,超额利润的创造 ...

导读

这周读了4本书,重点读了《小米创业思考》,和《布隆博格自传》,这种作者自述的书,读起来很过瘾,相当于你跟作者在聊天,能够很沉浸的享受。
读完有以下几点思考。1,工程师精神与工匠精神。2,超额利润的创造与分配。3,企业成长靠走正道。本文3000字,阅读时间8分钟





本周读了4本书,分别了《小米创业思考》,《布隆博格自传》,《更好的数据可视化指南》,《投资尽职调查-安全投资第一课》。
《投资尽职调查》提到了一些背景调查,其实对于重大投资而言,是应该做些特殊调查的。但我觉得对于个人背景调查,要考虑好权重,不应过度强调,要理解个人的一些问题在全局中的价值。这是个很细分的市场,值得去做,但行业成长也需要一个过程。另外这本书有两页描述了怎么做骗子,写得很有意思,有志于这个行业的朋友可以仔细研读。
《数据指南》这本书,还是很推荐的,指南风格。讲如何做好看的图表,讲到图表的本质上了。我过去文章的图表花的精力不多,做得也不够好。这本书要配合一个插件TUSIMPLE,两者合璧可以迅速提高EXCLE图表制作能力。
《布隆博格自传》写得也不错,典型的是作者亲笔写的自传。看完开拓了视野,了解了美国的一些文化。比较重要的是,他讲了一些管理。看来都是老生常谈,但都是阅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体现。做好企业,无外乎坚持自己的主营,做赚钱的生意,别每天想着投资并购,想着上市。所谓并购是你想抓住市场机遇,做大,但这种机遇其实周期很短,考虑到商誉,融合问题,效率很低。所谓上市,需要你自己做得很强,利用别人的资本做大做强,但实践中大部分企业都很弱,拿了别人的资本,并不能放大价值。我们看到很多上市公司,其实都是这种情况,大部分企业不具备把资本放大的能力。布隆博格说这些观点的时候,十分坚定,气场很大。读一本书,就像跟作者在交流一样,你读出了气场和感觉,就读进去了。
最后重点讲下《小米创业思考》。雷军的书我大部分都看了,之前的《一往无前》和《生生不息》。雷军有时需要面对消费者,各种油滑的感觉就表现出来了。但讲企业的时候,就很严肃,很认真,很有水平。
我觉得雷军是最值得中国企业家学习的榜样,也是各种大佬中相对最容易学习的。
雷军讲了互联网思维,提到了专注,极致,口碑,快。这几个词都是中性的,要辨证地看,不能望文生义,自以为是。专注要集中精力,也要有一定的边缘灰度。极致要给客户带来有效的感觉,不是自嗨。口碑是一个系统,通过客户传播,但也有各种局限。快是只讲效率,但也提到了有很多时候慢就是快,快也会犯很多错误。
雷军提到了三个关键点,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酷炫的产品,这些都很适合消费品领域。
1工程师精神与工匠精神
对于技术方面,他讲了很多细节,我觉得这些都很重要,所谓技术就是要不断地解决一些问题,大的问题解决不了,就解决小的问题。一个一个扎实地解决,每解决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创新,都要有一个故事。一款手机,是由无数细节组成的,可能即便他们做了无数改进,我们依然没有觉得他们有多好,但这些改进却屏蔽掉了所有竞争对手。我们用小米不觉得咋样,但其他的竞争对手问题就很多,活不下去了,这个就是他技术积累的体现。
雷军提到了工程师精神,所谓工程师,就是系统性解决问题的人。企业生存的意义就是解决问题,能解决问题的人,就值得尊重。他不是很看重工匠精神,打磨一个产品固然有价值,但许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解决问题。企业实践中,也是这个道理,就是需要一边打磨产品,一边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优先级,打磨产品是要长期坚持的。
这个问题我深入思考了下,同时也看了一本讲德国工业的书,德国人就喜欢把一个产品做到极致,虽然很细分的市场,但通过极致,塑造了垄断的地位。有很多时候,这种错位竞争的生命力很强,但我感觉许多时候这种很细分的领域可能被时代淘汰,德国企业剩下来的确实都很好,但这里面可能是幸存者偏差,就是有些同样做得好的,被大时代给消亡了。
把产品做好,还是要不断地去解决客户问。要处理好这两个问题的关系,解决问题,就是制造好产品,制造好产品就是在解决问题。但又不是这么简单,有的时候客户有需求,你没有产品满足,要不要去创造一个产品满足,尤其在很多时候,客户这个需求是全新的,市场上没有人能满足,但需求真实,你要不要去尝试着满足,还是做自己最擅长的产品,让别人去满足。
日本丰田汽车做到极致了,一度上大幅抢占了美国的市场。但美国则通过不断地创新,用特斯拉这种新形态解决了问题,超越了产品的极致。
中国目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市场,如何平衡解决问题能力,和产品能力我觉得是个值得系统研究,探讨的事,是个复杂的事。两者要平衡,也要有优先级。不同企业,不同阶段,不同选择。
2超额利润的创造与分配
性价比这个是雷军的一个执念,就是不希望赚一些快钱,这个是一些长期主义的象征,所谓的不赚超额利润,并不是说真的不赚,而是不赚那些特别简单,容易复制,容易被客户识破的短期超额利润。实际上,这些短期的零和博弈的利润,长期上看确实没有价值,还会毁灭客户的价值。真正的超额利润会以多种形式分配给各种相关利益者。
企业赚了的钱,投在研发上,员工待遇上,高管薪酬上,税收慈善上,最终这些都是成本。一个企业赚了再多的钱,最终也会回归到这几点上。提前把这几点消化掉,跟赚取利润,再支配掉一样。这个许多企业都很难理解,赚更高的利润,快钱价值没有想象中那么大,钱多了分出去,才能长久。
布隆博格强调,赚钱多了,不要避税,不要给家人,要自己捐给慈善机构,这样个人最开心。最终没有人能拥有财富,不过是暂时保管而已。
布隆博格还提了一个观点,挺有意思,就是财务报表很垃圾,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东西,都是加工的的。我理解我们一个企业不应当追求收入增长,毛利增长,利润增长。收入这个东西是市场给的,我们应该关注核心竞争力的增长。我们不应关注毛利,超额毛利本质上是侵蚀客户利益,自身的品牌。我们不应关注利润,因为利润最终都要转移给员工,国家社会。
一个企业赚了很多钱,然后老板很富有,另一个企业赚了同样多的钱,他交税了,给员工发福利了,做研发投入了,捐给慈善了。从报表上看前者更好看些,但两者其实没什么差距,不过后者体现了用途而已。我们可不可以做一家企业,能创造价值,也可以分享价值的企业。有自己心中的财务报表,不是会计准则下的盈利报表。
3成长靠正道
雷军做的事情比较多,迭代的比较多,迭代就是革新自己,就是失败后的重来。企业是都是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成长的,没有什么帆风顺的。在一个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这种文化,队伍,放到任何一家小企业上,都具备很大的参考学习价值。企业犯错了,怎么办,怎么改,雷军都有自己的方法。这些方法具有普世价值,值得学习和推广。
还有一个就是企业一定要战战兢兢,要勤奋努力。做企业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唯努力二字。同时对市场充满敬畏,也是其多年经验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企业,做得不大,口气已经很大了。我最近研究环保行业,得出的结论,就是谁喊出千亿市值,就离死不远了。雷军引用了《三体》里的一句话,无知和弱小不是问题,问题是傲慢!
无论雷军,还是布隆博格,都是用实践告诉我们,做企业不要急,走正道,不取巧。他们并不什么既得利益者,想通过欺骗误导保持自己的地位。真正既得利益者才会不断地告诉你怎么投机取巧,怎么逆袭,怎么一夜暴富,怎么纸醉金迷。
做企业的勤奋的不少,但走正道的并不多。
祝大家中秋快乐!
-全文完
两个星球,欢迎大家加入。读书会我把读书的心得整理下,方便大家阅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雄启汇|雄启识慧云上智库:您身边的行业研究顾问 ( 黑ICP备2023000012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5-5 23:51 , Processed in 0.46530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