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环保(SZ300187)$
*我们研究的目的不是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而是从案例中学到新的知识,武装自己,应用于实践。不要高高在上,要躬身入局。*
我之前发表过一篇文章,讲上市公司永清环保一个失败的并购案例,现在又有了下文,我再写个续篇,系统的分析下整个并购案例。这个案子一波三折,历时五年,值得学习研究得地方很多。

### 一、高价收购埋下祸根,游资组局雪上加霜。
本案特色在于上市公司并未直接收购标的,而是先由大股东收购,然后再装入上市公司。这种交易方式比较特殊,就是大股东没赚到钱,为什么要承担风险,还要承担业绩对赌。盈峰环境$盈峰环境(SZ000967)$ 收购中联也是这么做的,A股还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我们有两个猜测,一个是就是大股东急着做成交易,提升上市公司股价。本案中我们要了解下背景,在2015-2016年左右,资本市场比较活跃,上市公司估值普遍偏高,概念炒作较多,大股东可能有个预期就是只要有定增,股价就会上涨,上市公公司自身的估值也高达百亿,10亿体量不大,可以玩一玩。
还有一种动机,就是大股东在其中有一些特殊的利益安排,这个有也符合逻辑,没有也正常。我原来总是报着利益驱动的动机研究问题,后来发现交易背后有些没有利益的动机,有的只是粗浅的判断。
中介机构农银国际在交易中起到了很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首先是组局提供资金,确保过桥资金,然后是鼓动收购,进行定增。这几个过程中介都是收费的,利益驱动中介,中介鼓动股东。

### 二、砸在手上,寻求出路。
2018年,资本市场形势突变,定增发行失败,永清集团面临很大的困难。这个困难既有跟项目不相关的困难(大股东涉嫌法律问题),也有这个项目的困难。结合交易背景,我们不难发现,房地产老板参与并购就是想跟着操作一把。考虑到当时的环境,很大概率永清集团是跟对方有其他协议安排的,即给房地产老板提供担保,因为交易的控制权在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房地产老板更多的是提供过桥资金。定增失败之后,企业在上市公司体外,其利润分红是不足以支付过桥资金的利息的,永清集团因此承担巨大压力。路只有一条,继续装入上市公司之中。
由于定增被堵死,只能采用现金收购,且不能构成重大资产重组(资产,利润两条标准)。企业通过降低估值,降低收购股份,巧妙的避开了重大资产重组办法。另外企业运气好,2019年,重大资产重组办法修订了,不再用利润指标衡量是否构成重大资产重组,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这个中介机构做得挺给力,方案设计的也不错,值得点赞。
企业当时可能是缓兵之计,即以相对较低的估值收购控股权,然后再高估值收购剩余股份,这样即控制了商誉[[商誉的处理方式-图.png]],同时大股东也没有亏损多少,只要业绩稳定,估值高点也合情合理,不行再加个对赌业绩。
至此,一场大股东补锅保卫战打响了。
现金收购70%股份,大股东也没有做出业绩承诺,受到交易所质询。企业的解释是有对赌就有高估值,对赌没效果,双方谈判的结果。这三个理由当时就经不起推敲,时间验证了结果。对赌和高估值没有必然联系,对赌的效果至少保证了短期的利益,所谓的双方是关联双方,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有何谈判可言。不过怎样,这一关是过去了。大股东缓了一口气,但是这个交易的估值较上市公司购买的时候,实际是亏损的,我猜测大股东应该还有补偿责任,需要在剩余30%的股份上做文章。大股东期待企业业绩能有所增长,然后高价收购,挽回一局。

### 三、屋漏偏逢连夜雨
一桩惨案,在收购那一刻就已经发生,剩余的都是努力的挽回。
果不其然,危废公司的业绩逐年下滑,从1个亿的利润,跌倒5000万左右,再不收购的话,可能连本金都保不住了,大股东决定及时止损。本来想着剩余30%估值高点卖,形势突变,还是用原来的估值8.5亿进行收购。但难点在于标的企业业绩大幅下滑。交易所果然质疑,要求他们说说当初是怎么预测的,为啥没实现,然后再谈谈为啥业绩下滑那么多,估值却没有变。
这个时候,收了10万块中介费的评估机构闪亮登场,十分专业的解释了这几个问题。大体的意思,就是过去的预测环境发生了变化,当然肯定还有疫情的影响,所以业绩下滑没什么大不了。我看到了所有评估机构对评估的预测不准确,从来没有人承认过错误的,也从来没有反思的,这是因为他们虽然给出了确定的预测数字,但各种免责条款早已经让他们没有了风险。这样虽然侵蚀他们的声誉,但考虑到总价不过10万的中介费,留给声誉的空间十分有限,倒也大可不必介怀。
我们知道交易所的质询只是一个信息披露的环节,就是一个问,一个答,只要信息充分披露就可以,不是实质性审核。因此大概率这个交易会划上一个句号,虽然不圆满。
我们分析下,康博的原有股东拿到真金白银10.5亿,中介机构拿到了基金管理费,顾问费,中介费几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