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格 性格究竟是什么?性格怎么形成的?性格会改变吗?性格和育儿有什么关系? 前几年一位高中同学来北京出差,大家聚了一下,聚会完我们都很惊讶,感觉他和学生时代完全是两个人,不是指外貌,而是谈吐和性格。回来后我一直在想,一个人的性格变化怎么会这么大。 有一天我和老公聊起这件事,我说我都有点恍惚了,总感觉认识的不是同一个人。包括现在常来往的一位中学同学,我们也是很多年后又见面的,现在的她和我印象中的她,也感觉是两个人。我不知道是我的记忆出了问题,还是他们变化真的很大。老公说:很正常,人都是会变的,会被环境和职业塑造。可是不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吗?如果性格改变很正常,那为什么大家总会去关注性格,用血型、星座、各种测试去了解一个人的性格。谈论事情,也总会上升到“性格的问题”。我们还会经常感慨改变一个人很难。这些不都说明性格是一个相对固定的东西吗?可究竟是不是呢?性格究竟是什么,是怎么形成的?这些疑问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最近读《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里面讲到育儿最重要的是亲子关系的培养。我不太理解作者为什么这么说,难道育儿重要的不应该是性格和习惯的培养吗,为什么是亲子关系培养,这与孩子性格和习惯有什么关系?忽然想起来《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也一再强调过“关系”的重要性,我又重新翻开课件,发现课程里早就讲过“性格”和“关系”的关系。他说:“世界的本质是关系,性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性格在关系中形成,性格在关系中疗愈,性格在关系中改变”。我又翻开陈海贤老师的《自我发展心理学课》,发现也有类似的描述,他说“看待世界应该具有第三只眼,即关系之眼”,“一个人的个性,其实是我们在关系中习惯扮演的角色”。这下我终于明白了: “性格”其实是关系的产物,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角色定位。那么也就是说,性格固不固定应该取决于关系状况,因为性格是在关系中形成,也可能会在关系中改变。性格取决于关系,那肯定不会遗传,但却会通过亲子关系不断传承。(PS:汗颜,几年前听过的课,现在才理解,看来学过的东西,不吸收消化,永远变不会是自己的!) 01 性格里的变与不变 “性格”并不是一个与生俱来的东西,而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慢慢形成的,是这个人在关系中习惯扮演的角色。性格是否稳定,取决于这个人的关系状况,取决于他扮演的角色是否稳定!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关系网长时间稳定,在这个关系网中扮演的角色就会固化成为“性格”。但如果一个人的关系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角色也会产生变化,一段时间后,的“性格”也会随之变化。 我与那两位同学是高中毕业之后分开的,再见面已经是工作好几年后了。我们经过大学,又走向工作岗位,这些年里关系网变化是最大的,我们先是离开最熟悉的家庭,然后离开最熟悉的学校,走入陌生的工作岗位,我们从一个消费者转变为一个生产者,社会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后我们又结婚生子,拥了更多的角色。随着关系网的扩大和新角色的加入,我们“性格”也不断融入新的元素。慢慢随着工作的相对稳定,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关系网再次稳定下来,角色模式就有可能再次被固化,又一次形成了稳定的“性格”。但这次形成的“性格”肯定跟学生时代不一样。那么,如果准确的说,一个人“性格”应该是当前内在关系模式的呈现。这里面有旧的部分,比如和父母的关系模式;有新的部分,比如与工作和同事的关系模式;有新产生但是受过去影响很大的部分,比如与配偶孩子的关系模式。每增加一种新的关系,生命就会多一个新的角色,这个角色的特质就会融入你的性格。网上有句话说: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爱过的人,走过的路。我想一个人性格里,也一定藏着他所有的关系模式,所有的角色定位,所有交往过的人,经历过的事。一个人的关系不会一层不变,性格也不会一层不变,只是变化有多有少。经历越多,阅历越广的人,性格也一定会更加丰富和饱满。但我们也能感觉到,一个人的性格再怎么变,还是会有他自己的特点。总有些人让我们觉得很笃定,有些事相信他一定会做,有些事相信他一定不会。无论多少年后,再见他,一样可以这样笃定。我想如果把性格比喻成一个软件,这个软件的代码是根据关系来谱写的,软件可能会由于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升级,但每个软件都有其底层代码,底层代码不可能完全改写,这个没有被改写的代码就成了我们性格里相对稳定的部分。而这个底层代码是什么?我想就是一个人和父母(或最初养育者)的关系,即亲子关系。 02 性格的底层代码——亲子关系 所有人生下来,第一个要建立的关系就是和最初养育者的关系,我们会依附于他们多年,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刻进我们的生命里,最终变成我们性格的底层代码,最终形成一个性格的1.0版本。我们带着这个1.0版本离开家,进入更广阔的世界,不断的与各种人发生关联,形成新的关系,产生新的角色。这个1.0版本软件可能会不断的出现bug,你不得不去修复和升级,直至它可以在你现有的关系网内顺利运转。可能有人比较幸运,底层代码写的比较好,bug很少,不需要怎么升级就能很好的应对各种状况。而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没有那么幸运,因为父母也都是新手程序员,他们也都带着各种bug。有一句话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不过,幸运的是,虽然我们很难决定自己的底层代码,但却可以决定软件升级速度,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的改写孩子的底层代码。那么如何升级我们自己呢?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每个人的情况也不一样。但路径是一样的:需要我们自己有意识的去觉察,去面对、去反思,去探索,去学习,去尝试改变。阻碍我们的东西也只有一个,就是:坐在那里一直抱怨过去,抱怨父母!关于如何培养亲子关系,给孩子写一个完美的底层代码,那可能就更加复杂了,我虽然看了很多育儿的书,至今仍没有思路。但有一条是确定的:孩子体验过的好东西越多,写进代码里的好东西也会越多,当然这个好东西不是指物质,而是指精神上的——比如接纳、理解、认同、倾听、关爱、呵护等等;而孩子体验过的坏东西越多,写进代码里的也会越多——比如责骂、怨恨、冷漠、误解、忽视、争吵、诋毁等等。他获得的越多,以后在关系里能给出去的也会多。所有的好东西都会成为孩子日后应对各种状况的资源。虽然我们不能确定日后孩子的关系世界一定不会出现问题,但资源多总是能够更笃定一些,不是吗?了解了性格的本质,我还想邀请你和我一起思考:性格跟星座、血型有关系吗? ![]() 为何而写我想,只有一直思考才能无限接近事物的本质吧! ![]()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雄启汇|雄启识慧云上智库:您身边的行业研究顾问
( 黑ICP备2023000012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5-7 13:12 , Processed in 0.50075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