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杨开忠: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3-8-10 16:2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8| 评论: 0

摘要: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 。生态兴则文明兴。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是人类发展潮流,并已产生两种主要道路— ...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 。生态兴则文明兴。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是人类发展潮流,并已产生两种主要道路——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西方生态现代化。两者之根本任务均是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但对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为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怎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在哪里建设生态文明、谁来建设生态文明等基本问题的回答,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有比较才有鉴别。弄清二者异同,对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切实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自信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第一,什么是生态文明?在字面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只在第一部分出现两处“生态文明”。据此,有人提出疑问: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生态文明建设会不会不那么重要了?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提出:他们国家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相对较少,是不是就不用搞生态文明建设了?从这两个疑问来看,很多人对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似乎还没有很好把握。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达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 。在这里,“发达文明”是生态文明本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性质。大家知道,现代化是从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的社会转变。因此,从现代化视角来看,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意味着,第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应有之义,但生态文明超越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总是意味着生态文明 ,例如美国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发达国家,但无论是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还是从人均生态足迹来看,美国的生态文明水平都是极为落后的;第二,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过程,但生态文明超越生态环境保护,还意味着创造绿色经济和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第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也许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但因不发达、没有现代化而非生态文明。 

然而,在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上,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西方生态现代化各具自己的特征。首先,根本遵循不同。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而西方生态现代化则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开始兴起的生态现代化理论;其次,社会制度不同,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而西方生态现代化则坚持资本主义。再次,历史路径不同。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从发展中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社会转型,是发展中社会的生态转型;而西方生态现代化则是从发达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社会转型,是发达社会的生态转型。

第二,为谁建设生态文明?广义来讲,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西方生态现代化都是“人类中心主义”,但二者内涵根本不同,至少存在两方面区别。首先,中心不同。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追求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西方生态现代化以新自由主义为基础,把对自然的统治纳入资本和市场逻辑中,从而把自然资源变成了资本家获取利润和实现资本积累的工具和手段,所追求和实现的是资本的利益,因而秉承的人类中心主义本质上是以资本为中心;其次,自然态度不同。西方生态现代化强调资本能够超脱于自然限制因素,不存在限制人类发展的自然极限。与此不同,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认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1)人法地、地法天。党的十八大提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2)人类活动应保持在自然容许的限度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平衡点推动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不能超出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 。超出自然容许限度,“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

第三,建设怎样的生态文明?在这方面,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西方生态现代化至少存在四个方面差别。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生态文明。美国是西方国家中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但其人口规模不到中国人口规模的四分之一。因此,与人口规模相对小的西方生态现代化不同,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充分利用巨大人口规模和高密度带来的优势和机遇,积极应对巨大人口规模和高密度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彰显巨大人口规模带来的支撑引领人类文明生态转向的世界意义。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生态文明。生态惠益以及环境风险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应该平等。西方生态现代化因以资本为中心,而造成生态惠益和环境风险分配的两极化,受到环境正义论激烈批评。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把良好生态环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共建共治共享。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生态文明。西方生态现代化以物为本,只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的生态文明。与此不同,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土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各方面和全过程,构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文明。在全方位上,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在全地域上,统筹类型和区划,强调全面构建生态文明的空间类型和分区;在全过程上,统筹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强调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因此,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相协调的生态文明。四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生态文明。西方生态现代化从后发国家掠夺自然资源,向后发国家转移污染物,是冲突和战争的重要根源。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秉持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第四,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西方生态现代化都把资源节约、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作为一条途径,但二者显著不同。作为发达工业文明的生态转向,西方生态现代化在目标和内容上相对强调环境,在路径上聚焦科技创新和市场机制。与此不同,作为发展中工业文明的生态转向,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改善环境,又要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因此,我们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强调:(1)全面创新、创新驱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重点战略方向,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3)深入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4)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第五,在哪里建设生态文明?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西方生态现代化都坚持空间均衡理念,强调以土地使用为中心,对空间成长的速度、数量、类型、位置及质量进行控制 ,但二者存在以下方面不同。一是在空间均衡理念上,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从供求两侧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空间均衡,强调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综合管理。与此不同,西方生态现代化因对自然限度的不同态度,则相对强调需求侧管理。二是在体制上,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强调建立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西方生态现代化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其中联邦制国家通常缺乏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治理。三是在空间分布上,与西方生态现代化相对零散不同,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体系,强调:(1)统筹空间类型和分区,划分“三区三线”(“三区”指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三线”指的是根据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构建主体功能区格局;(2)统筹流动空间和地方空间,实施基于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3)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空间,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倡议绿色“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六,谁来建设生态文明?中国式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和西方生态现代化均坚持合作治理,但二者仍然具有显著区别。一是治理模式不同。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用生态系统自身的方法和节奏修复生态。自然而然,自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主体,进而采取的是“自然、市场、社会、政府”四部门治理模式。西方生态现代化却只是将自然作为社会变革的一个外在背景,因而采取的是“市场、政府、社会”三部门治理模式。二是体制基础不同。西方生态现代化以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相对单纯强调市场的作用。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强调自然而然、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谐社会相结合。三是国际合作不同。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把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基本原则,建设“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在联合国发起成立“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等生态文明多边机制,倡导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发展,构建地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西方生态现代化具有西方中心论和单边主义色彩,其实践的确在国内营造了一个环境友好的社会经济,但若从世界体系来看,不难发现这是以牺牲他国的利益为代价的。

综上所述,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西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有共同特征,更有极为显著的差异性,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选择,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造福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介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

本文来源于《世界环境》2023.3期“封面故事”栏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雄启汇|雄启识慧云上智库:您身边的行业研究顾问 ( 黑ICP备2023000012号-1 )|网站地图

GMT+8, 2025-5-5 13:39 , Processed in 0.41056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