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颜色与墨,碰撞出中国山水新图式!王作均个展带来“意象色墨” ...
“传统中国画原来是有很辉煌色彩的,不仅有水墨,还有彩墨。”■展览现场
“天性使然”王作均2022个展正在右行文化艺术中心展出。王作均创作的“意象色墨”系列作品,以其浑厚而透亮的色彩,书法性的线条,组成极具艺术特质与韵律的画面,全方位调动着观众的现代视觉体验。
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艺术密码”
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的“艺术密码”,王作均被认为是一位带“密码箱”创作的前卫色墨艺术家。
此次个展的“意象色墨”系列作品是王作均一贯提倡的“新学院派”艺术精神的延续性。作品由墨线介入,由枯与湿、浓与淡的线条叠加组成骨架,由水破墨、墨破彩的偶然冲撞来提升作品的韵味。
■王作均
王作均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博士。严谨和系统的学院体系奠定了他深厚的创作功底,对真实自我的探寻和数十年来对色彩、空间和时间构成形式的实验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极具现代气息的中国山水新图式。
■《一点明心》 纸本 色墨 2022
王作均曾如此描述自己的创作: “我的艺术方向和定位不容易被归类,它是一个建筑在深厚古典绘画的学院派精神之上的现代意识汇集。在中国美院期间,受传统山水画的熏陶和学院精神的滋养,然后提出新学院派的主张,提倡现代观感的作品需要完善的表现技法的支撑,我的色墨融合处理技法超越了传统方式的简单重叠,我以色墨同步兼融的掌控方法来达到浑厚而透亮的效果。”
■《远方有诗》纸本 色墨 2022
他的每一幅作品都交织着理性与感性相互干扰而又巧妙平衡的风格特征。
“作品的流动性和可变性,并不是我预先设计的,而是带有随机性或随意性的瞬间感悟来完成,是用颜色和墨碰撞出来的,无法取代和复制。”
他称自己的作品是“没有预设的预设,胸无成竹的成竹。”
在他看来,“一个成熟的画家,如果永远成竹在胸,容易画出千篇一律的东西。如果不在胸,反而会有一种惊喜。”
古典与现代的碰撞,东方与西方的交融
王作均的经历充满了古典与现代的碰撞,东方与西方的交融。
他1960年生于北京。他说,自己走上绘画道路,是从外公早年逼着写毛笔字开始的。
■《无声之色》纸本 色墨 2022
他八岁开始执笔练书法,画树石,十二岁时正式拜上海名家王小廔老先生为师;十七岁开始接受学院式教育,1980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校并留校任教。
1983年考入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最高学府——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国画系山水专业,受教于陆俨少、童中焘、孔仲起、卓鹤君等名师。
1991年,王作均赴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留学后成为职业画家;2007年返回母校中国美术学院读博;2010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醒》 纸本 色墨 2022年
中国山水画最高学府的深造赋予了他绘画中的古典韵律,在美国十余年的艺术经历又使王作均的绘画充满了当代意识。东西方绘画方式通过他自然心性的体验和个性化的不断实践融会贯通。
正如本次个展的主题——“天性使然”,每幅作品都是画家在创作瞬间的本色表达和天性流露。
■《有无瞬间》 色墨 皮纸 2021
在多年的写生和游历中,王作均被岩石的自然线条、水的运动和倒影、日落时不断变化的天空以及四季的美丽土地色调所吸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自然、形状和纹理,并将这些元素融入到他的艺术作品中,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他的艺术并不追求外观的甜美和华丽,但他简朴浑拙的画面里却显示着丰厚的笔墨结构以及笔墨自身的华美,隐含着某种不肆意张狂的内敛和朴拙的精微。
他的画面反映着一种综合的山水记忆,表现出的是苍荒的天地精神。也正是这股特殊的气息使他的作品和通俗的“诗情画意”之美产生了距离。
■《云水》纸本 色墨 2017
谈到色与墨,他表示,“其实色彩在中国历史悠久,唐代的辉煌色彩让人惊叹,水墨才是后来形成的。”
他在画中注入了斑斓的色彩,“色也离不开墨,墨不仅是色之一,还是中国艺术标志性载体之一,我不会彻底舍弃。墨如何和色组合是更大的学问,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可能一开始就是终点,也可能永远是开始。”
他说,“作为一个绘画创作者,我的存在是要建立一个未知世界,而不是重复已知世界,没有任何人明确地告诉我这个世界是什么,但每个人又都给过我一些零件,让我组合。”
王作均希望,可以诞生出更多属于21世纪的中国绘画的品类,让中国画走向更多元。
■《玉树梦语》 纸本 色墨 2022
据悉,本次个展外,右行文化艺术中心还将携王作均的“意象色墨”系列代表作品参加11月10日至13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
这是王作均的作品首次在这一极富现代摩登气息和国际化视野的艺术博览会中亮相。
“天性使然”王作均2022个展
展览时间:2022年11月7日至11月30日
展览地点:右行文化艺术中心(上海市番禺路300弄7号B栋)
转基因的形态,近乎水彩油画形貌,但没有水彩或油画那样的魅力,又失却了国画水墨这种东方文化符号的精神能量,因而这种新,感觉没什么意思。 艺术的魅力在于去发现,去创造另一番景象的过程。中国人长期被固有的套路把思维弄僵了,想象力,创造力被所谓的传统扼制住了,很难出现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其实在科技,建筑,文学等领域莫不如此………。非常欣赏作者的勇气和作为!希望中国人都解放思想,融入到世界艺术中。 我们为什么总要以西方艺术展现为主体去碰撞!!! 绘画从传统中走向现时代,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不可能每一个人都能彪炳史册,或许还有失败者,但这并不失却意义,他们是前进路上勇敢的人!其精神鼓励着后人勇往直前。 这和看老墙上的斑驳有什么区别?
页:
[1]